一塊重約10噸的河磨玉,從本月25日開始,在有“中國玉都”之稱的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一玉雕園內展出。這塊稀世河磨玉是岫巖軟玉開采史上發(fā)現的最大一塊河磨玉體,其價值無法估量。
昨日,記者從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寶玉石協(xié)會獲悉,這塊堪稱“無價之寶”的河磨玉竟然是一個農民在挖菜窖時發(fā)現的。
據介紹,這塊巨型透閃石河磨玉,長2.62米,寬1.45米,高1.56米。從外表看為卵石狀,長方形。外包0.1至1.0厘米厚紅褐色風化表皮,透出油脂光澤。該玉石表皮多處“露肉”,露出的玉體均為黃白色。玉質細膩、潔凈、溫潤,有如凝脂,確實是岫巖河磨玉中的極品。
經北京大學興華寶石鑒定中心鑒定,這塊河磨玉的透閃石含量在96%以上,質地為纖維交織毛氈狀結構,與新疆的和田玉同質,是優(yōu)質透閃玉石。
據了解,今年7月,新疆和田一位農民發(fā)現了一塊重71公斤的和田“籽玉”,即河磨玉,價值在800萬元以上。而在岫巖發(fā)現的這塊巨型河磨玉,與新疆和田發(fā)現的那塊“籽玉”同質,但重量卻要比它重100多倍。
據玉石專家介紹,岫巖透閃石河磨玉,產于偏嶺鎮(zhèn)細玉溝白沙河及其流域。有黃白色、墨綠色、青灰色之分,以黃白色為最佳,是雕刻工藝品的最佳玉料。其玉源來自細玉溝里的透閃石玉礦。億萬年前,透閃石玉礦裸露于地表,經風化后,成為大小不同的塊狀玉礦石,在被山洪沖下山后,在河水里隨卵石一起運動,便磨成卵石狀,被群眾稱為河磨玉。因從外表看是一層石頭包著玉石,因此也叫石包玉。
當地農民在每年汛期過后,都會到白沙河中憑感覺撈取河磨玉,而當地居民也曾在建房挖地基或者挖菜窖時挖出河磨玉。
這塊稀世的巨型河磨玉是當地一位農民1998年挖菜窖時挖出來的。清理周邊后發(fā)現,這塊河磨玉要比岫巖歷史上發(fā)現的任何一塊河磨玉都大,堪稱河磨玉王。這位農民在得到寶石后并未聲張,而是掩埋地下。本月25日,這塊巨型河磨玉終于亮相玉都岫巖。
(遼沈晚報 金生輝、特派鞍山記者韓濤)
注:凡注明“中藝網”字樣的視頻、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,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“中藝網”水印,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“中藝網”,否則本網站將依據《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!